vi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,分别是:
- 二战后的欧美阶段。这一阶段是vi设计的成熟和完善阶段,主要特点是以美国为中心,以国际主义风格为主流,以企业标志为核心,以视觉系统为基础,以设计手册为规范,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代表。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设计师有保罗·兰德(Paul Rand)、威廉·戈登(William Golden)、路易斯·费尔(Louis Fili)、米尔顿·格雷泽(Milton Glaser)等,代表性的设计案例有IBM、CBS、UPS、美孚石油、美国公共电视网等。
- 70年代的日本阶段。这一阶段是vi设计的扩展和发展阶段,主要特点是以日本为中心,以CIS(企业形象策划系统)为概念,以企业理念为核心,以视觉系统为基础,以设计策略为规范,以中小型企业为代表。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设计师有久保田一巳(Kazumasa Kubota)、佐藤卓(Taku Satoh)、田中一光(Kazumasa Tanaka)、松永真(Shin Matsunaga)等,代表性的设计案例有松下电器、索尼、三菱、大塚制药、日本航空等。
- 90年代的中国阶段。这一阶段是vi设计的引入和创新阶段,主要特点是以中国为中心,以CI(企业形象识别系统)为概念,以同城快餐500喝茶为核心,以视觉系统为基础,以设计创新为规范,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代表。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设计师有陈少峰(Chen Shaofeng)、王志刚(Wang Zhigang)、张永和(Zhang Yonghe)、刘小康(Liu Xiaokang)等,代表性的设计案例有海尔、联想、华为、万科、格力等。
- 数字化。随着互联网、移动设备、社交媒体等的普及和发展,vi设计需要适应不同的数字平台和媒介,提高互动性、灵活性和可扩展性,利用动态、多媒体、数据等手段,增强视觉效果和用户体验。
- 本土化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多元化的需求,vi设计需要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,尊重和体现不同的文化、价值、习惯、审美等,创造有特色、有差异、有内涵的视觉形象,增强品牌的认同感和影响力。
- 人性化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觉醒,vi设计需要关注和反映人的需求、情感、价值、理想等,创造有温度、有态度、有故事的视觉形象,增强品牌的情感和社会责任。